本報記者 王尚鋒
用石磨磨豆子
屋外,雪花飄飄,寒氣襲人。屋內,熱氣騰騰,豆腐飄香。2月3日,紛紛揚揚的大雪給寒冷的臘月天增加了濃濃的年味兒。在洛南縣四皓街道南溝社區,村民王振書正在拐著石磨做豆腐。用最原始的方法磨豆子,王振書使盡了力氣,也融進了他對年的期盼。
民諺稱:“臘月廿五,推磨做豆腐。”因豆腐與“頭富”音相似,被人們寄予了“新年富貴”的希望。在這一日,家家戶戶忙著做豆腐來迎新年。62歲的王振書繼承祖輩傳統做豆腐的手藝,將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過去每一年的臘月廿五,農村人是家家做豆腐。豆腐要做好,首先從選豆開始,必須選擇當年的新大豆,經過8至10個小時的浸泡。浸泡好以后,豆子膨脹,一掐開以后,里面沒有‘芯’,這就算浸泡好了。”王振書說。
做了30年豆腐的王振書動作嫻熟,對火候的把握也了然于心。談到制作豆腐的往事,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他10多歲跟著父親磨豆子做豆腐,做豆腐是個技術活,也是件辛苦事。“人說撐船、打鐵、磨豆腐是世上三樣苦。第一次磨豆子,可能就10歲的時候,沿一個板凳上去就開始磨豆子了。大人一看這娃都磨豆子了,高興得不得了,說這一生注定就是做豆腐的吧。”王振書感慨地說。
忙活了半天,濃濃的豆漿出鍋了,豆香四溢,豆漿微涼才能點鹵。豆漿漸漸凝固成豆腐腦,從鍋里舀出來后,裹好后放到豆腐床上,等待水干,一塊豆腐就成型了。過去,豆腐做好了,套上架子車,王振書開始走村串巷賣豆腐。當時只有一盤石磨,日子過得緊巴巴。
王振書介紹,小時候,吃不飽,沒有啥吃,每一年都盼著過年哩。到臘月廿五了,家里做上一座豆腐,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就感到非常幸福了。
1998年,王振書辦起了豆腐坊,解決了全家溫飽問題。2005年,他又租賃了廠房,添置了磨漿機、甩漿機、壓干機,開始自己創業。2009年,靠做豆腐,王振書自建了一院房屋,住上了新房?恐龆垢,他還供兩個女兒上了大學。如今,女兒都有了幸福家庭。
目前,南溝社區發展旅游業,王振書的石磨豆腐成為當地村民和外來游客喜愛的美食,總是供不應求。他已將生意交給女兒經營,今年又興高采烈地磨豆子,是為迎接春節,和一家人歡歡喜喜過大年準備的年貨。
“過年了,就高高興興做一座真真正正的石磨豆腐,和娃團聚,吃上團圓飯。過年做豆腐是家里的傳統,因為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是諧音字,有吉祥如意好兆頭的涵義。豆腐跟‘都福’是個諧音,說做豆腐過年了,大家都有福!”王振書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