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還在的4310廠大門見證著當年的輝煌
張南方老人說起衛東百貨商店周圍的繁華時,滔滔不絕。
綿延數公里的廠房顯得蕭條
陜西中天佳陽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廠房里安裝的太陽能設備
商洛日報訊(彭紅霞 馬澤平)衛東,這個坐落在洛南縣西部坡塬地帶的小鎮,它和商洛許多小鎮沒有多大區別,一些80后甚至很少聽到它的名字。就這座小鎮,上世紀90年代前曾是商洛的驕傲,被人們稱為商洛山中“小香港”,引來不少外鎮人的嫉妒和羨慕。伴隨著國家三線企業的回遷,留下了一座空城,那些廢棄的燈光球場、食堂、旅社、醫院大樓等都在靜穆中似乎訴說著它們的滄桑變遷。如何更好地利用這筆豐富的工業遺產,讓它變廢為寶,繼續發揮余熱,造福當地百姓?如今,作為三線企業的曾經駐地,蘊含精神搖籃的衛東,正經歷鳳凰涅槃,期待新生。
秦嶺深處“小香港”
“四廠一院都在的時候,這鎮上人口接近2萬,白天街道上人來人往,繁華得很,晚上路燈一字排開,街道就跟白天一樣。全鎮都通電的時候,當時的洛南縣城,甚至商縣還經常點煤油燈呢。”衛東鎮東湖村四組80多歲的張南方老人指著衛東國營百貨商店舊樓房感慨地說,“你看這百貨商店,是當時整個商洛貨物最全的商店,一天24小時不關門。旁邊灰色的高樓是當時的銀行、食堂、糧站、旅社,當時人們都稱我們這是‘小香港’。”
“以前衛東很窮,都是土路,兵工廠來了后,農民大都給廠里干些活掙錢,那時生活好太太。”“當地群眾依托廠子日子好過了,外地的女孩到了衛東后都爭著要嫁給當地的小伙子。”看到有記者來采訪,許多村民都圍過來,七嘴八舌地講述著衛東的過去,他們在講述中將記者拉入了那輝煌的年代里……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外部環境發生了不利于進行和平經濟建設的轉變,國際形勢緊張。中央根據當時國際形勢,從戰略上將沿海地區劃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縱深山區為三線,為加強戰備、鞏固戰略后方而適時提出“三線建設”重大決策。重慶就成了“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三線建設”從1964年至1980年,歷時16年。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原則,先后共有400萬人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肩扛人挑,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就這樣,偏僻的貧窮小鎮衛東被“三線廠”選址人員所圈定,從1964年底拉開了建廠的序幕。
“當時從外面來的就是一萬多人,真是來自五湖四海,才開始很艱苦,但大家的熱情高漲,很多人沒地方住就住進村民的土房里,有的就搭一個簡易的工棚。”張南方老人回憶說,那個年代人們的干勁很高,山區交通不發達,也沒有現代化的起重設備,大型的機械全靠麻繩、木棍、肩膀來完成。短短幾年時間,國防電子企業4320、4310、853、859廠和406醫院,就分散在衛東鎮的山塬之中。大型工廠的到來,讓當地還點著煤油燈過日子的山間小鎮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鱗次櫛比的樓房、琳瑯滿目的商品、燈火璀璨的夜晚、美輪美奐的影院、時尚潮流的衣著、夜晚喧囂的燈光球場……這一切,讓當地小鎮的村民大開眼界,也讓外面的人羨慕和嫉妒這座華麗轉身的“小香港”。
無限回憶寄深情
“在那個精神和物質生活都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這日子確是人間天堂一樣。每到周末,洛南縣城和商縣不少人走幾十里路趕到衛東看露天電影。”在4310廠燈光球場上,60多歲的村民楊社民講起50年前他在這看露天電影的熱鬧景象,還歷歷在目。那時候,廠子管得非常嚴格,村民不得入內,具體生產啥,十分保密,生活區只有等到開放時才能允許廠外人進出。所以一到重大節日和周末在燈光球場里能看露天電影,對于當地的大人和孩子們來說,那就好像過年一樣。“通常電影預告是中午或晚上下班的時候,工廠的大喇叭通知當天晚上會放映什么影片,大人們就會計劃早點吃完晚飯,讓孩子們提前把作業寫完就趕到球場里搶占有利座位,把長凳高椅放好后就會在周圍玩耍,等待天黑的到來。”楊社民說,一到開始有人用木桿掛銀幕時,那些四散的小孩就大聲嚷著“電影開始啦!”奔跑過來。放映員要調整光束在銀幕的位置和焦距,孩子們會跑到前排,用手擺出造型,讓其影子投到銀幕上,引來大家的一片笑聲,有些大人都跟著效仿。楊社民老人清晰地記得,有一次在放電影正片之前,國家領導人接見第三世界國家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的“新聞簡報”,然后就開始放映《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之類的影片。
老楊講完后,又看了看懸掛在球場上空的電線和燈管,很動情地說:“你看這些東西當時都是最高級的,這地面馬上50年了,還這么平整光滑,得不到利用,真的很可惜!哎!”初春的衛東4310廠曾經最熱鬧的活動中心,偶爾有幾只麻雀停在燈光球場上空的電線上,嘰喳幾聲飛走了,然后就是寂靜和空曠。大門的崗哨旁宣傳欄上衛兵帶武器值崗的幾條嚴格的門衛制度還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出當時的繁華和熱鬧。
在406醫院舊址上,盡管窗扇斷裂,玻璃殘缺,但是406醫院分院的舊牌子和高大氣派的樓房依然可以看出它曾經的輝煌。村民孫秀蓮告訴記者,“這家醫院當時設備是全商洛最好的,醫生做手術技術高,洛南縣城、商縣和安康的人生病都慕名到衛東鎮的工廠醫院就診。”
上世紀60年代擔任衛東西湖村會計至今的周道榮老人介紹,東湖和西湖村過去窮,村里的小伙子連個媳婦都娶不下。四廠一院建好后,來了接近2萬名工人,很多村民也被招去當了工人,家里經濟好轉了,當地小伙子也學起了城里人趕時髦,穿上了喇叭褲、板兒鞋。街道的土路也瞬間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整個衛東一到晚上燈火通明,真是一座不夜城。“我兒子張耀鋒就是在那時被廠子招去做工人,隨后跟廠子一塊到西安去了,那時我們一家人經濟比現在吃商品糧戶口的還好。”張南方老人介紹,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正是外村人生活艱難的時候,卻是衛東日子最舒坦的。村里小伙子當工人掙錢,當地村民種地賣農副產品也能賺不少錢,一天家里收入不錯,外村鎮的姑娘看著衛東小伙子很羨慕,都以能嫁給衛東人而自豪。
在市區剛退休不久,曾作為干部子弟被招進當時4320廠做某車間主任的閆老講,三線建設實際就是一次西部大開發,為西部奠定了現代工業基礎,給落后地區注入了現代工業文明,為中國國防實力增強、生產力布局改善作出突出貢獻。不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都認為,當時衛東四廠一院的輝煌,在特定時期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方面,它們對商洛發展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廠院回遷留空城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際環境極大改善,面對新的形勢,為改善三線企業的生產條件和經營環境,國務院確定了“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方針,有計劃地進行以脫險為主的三線調整,使企業從險情困擾、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環境中解脫出來。地處秦嶺大山深處洛南衛東的四廠一院1994年也回遷至西安。
關于廠院回遷,4310廠某航空儀表檢測工程師陳先生在電話中向記者作了這樣的描述: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聽說我們要走,周圍的農民就是不放行,他們集體到縣政府請愿,甚至把主要道路都堵住希望挽留住。以前廠子很熱鬧,人氣足,這一走,深山里的農民到哪里賣糧賣菜、看球賽和電影?他們不舍得呀。有的職工已與當地百姓結婚,這一走,一個家就得跟著搬,有的職工自家種有菜園子、養有豬羊,以供家貼,進城了拿什么補貼家用?再說,與舊廠二十年恨過、愛過的感情,“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宗教般的誓言和虔誠,這一切,很復雜,真是很難一下子兩清。但是,進城到西安,又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職工最急切的心愿,F在,陳老他們常常想念那個“小香港”,那里的青山、綠水,單身樓,純樸率真的鄉民,也不知那里現在成什么樣了,真想回去看看。陳老感嘆,對三線建設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心態更為復雜,這里有他們的青春歲月和激情奉獻,但是一聽說回遷,都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顯得毅然決然。
衛東周圍的農民兄弟,面對工人大哥的離開,更多是無奈,他們本已接觸到工業文明的氣息,又要重新返回農業社會。離去的和留下的,都經歷著陣痛。“90年代,廠子一走,電也停了,街道路燈也不亮了,我們又過起了點煤油燈過日子的年代,隨后幾年國家農網改造才有了大電。”村民孫秀蓮訴說,廠子搬走后他們的生活一下子又似乎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直到現在還不習慣。她對記者一行說,三線工廠占據著大量的土地,東湖、西湖兩村大部分村民每人只有兩分土地,農民沒地致富就很困難。旁邊一村民也數落,現在村里到處是廢墟,沒有生機,東湖村20多小伙子都成了光棍漢。
3月14日,記者一行用四個多小時浮光掠影地跑完衛東鎮四廠區時,看到這些掩藏在山溝里的灰色廠房,裝修精巧的家屬樓年久失修,玻璃破損,有的已開始坍塌;高大的水泥澆筑的堅固樓房,雖然可以看出當年的輝煌,但人去樓空,給人無限蒼涼;墻壁上的“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標語字跡也顯得模糊……這一切,都在向人們訴說著衛東20年一座空城的滄桑。
“我經常做夢,廠子又回來了,街上人山人海,小吃百貨一家連著一家。”東湖村會計王改霞感慨說,“醒來后得知是夢就再也睡不著了,老想著當年有廠子賣蔬菜賺錢的情景,F在年齡大了不能出門打工,你種了蔬菜誰買呀?”和王改霞一樣,村民們都認為這個廠子的出現,給當地人賣農副產品帶來了便利條件,帶來了繁華,自從搬走之后,就沒了銷路。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現在街道上,白天都沒幾個人,晚上黑燈瞎火的更沒人?粗嗪玫膹S房閑置,真讓人痛心疾首。”
昔日明珠獲重生
在村民楊社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衛東鎮一處火寨村三面環山的小山溝,遠遠望去,巨大的變壓器、高聳的電線桿引入眼簾。楊社民告訴記者,就是這座變電站,當年給四廠一院提供生產、生活用電。由于經常閑置,當地電力部門就變廢為寶,修建了這座“商洛電力博物館”,老楊也被聘請為電力博物館員工,每天負責博物館的設施維護。“把老變電站改造成博物館,據說還是西北第一家,能把變電站利用舊物改造成電力博物館算是‘廢舊利用’,也開發了當地的旅游資源。”老楊說。
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110千伏洛南變電站位于衛東鎮火寨村,始建于1967年,用于該地軍工廠供電,是當時商洛地區第一座110千伏變電站。上世紀90年代“四廠一院”的整體遷出后,變電站還一直為商洛的電力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到2011年10月。隨著電網建設速度加快,原變電站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還由于這座變電站系統設備老化、損耗增大等因素,2011年10月26日,運行41年的變電站撤出運行,商洛供電局以該變電所現有設備為依托,按照“不拆遷、不移動、不損毀”的原則籌建了商洛電力歷史博物館。目前博物館占地7200平方米,由13個展區組成,收藏有記錄商洛電力工業發展的珍貴歷史藏品近5000件。
附近一村民說,去年至今來了20多批人前來火寨村,他們很高興,又有人關注他們村子了,這是件好事,也給當地政府提供了開發利用三線廠房的一個啟示。3月4日下午,在原衛東兵器化研制廠和職工宿舍廠房的樓頂上,記者一行看到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接收板已安裝到位,廠里上十名工人正在進行太陽能接收板的拼裝。該廠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衛東去年成功引進的商洛市首家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公司利用閑置的39棟廠(庫)房建筑屋頂,安裝8500塊235W的晶硅電池板、4臺500KW逆變器、2臺雙分裂升壓變壓器。試運行期間系統運行狀況良好。
據悉,陜西中天佳陽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在洛南縣衛東成立,目前正在建造的6MW光伏電站,已經投資6800萬元,是國家2012年第二批金太陽示范項目,今年6月就完成,預計每年可發電544.9萬度,25年總發電量達1.36億度,可節約標煤4.9萬噸,節約用水57704噸,吸引附近農民長期就近務工50多人。
在衛東東湖村,加入當地鵬發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村民老王介紹,他們當地干部多方聯系,才租到這塊廠房建起養雞合作社的。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老王和周圍幾十戶農民才找到了脫貧致富之路。“像這樣搞起了養殖業的群眾在當地還有幾家,與那么大的空城相比,這些都是九牛之一毛,吸引群眾就業有限。”他說。
“我們還是希望當地政府多引進一些大型環保型企業來衛東,把這些廠子好好的利用,那都是投入了上億的廠房呀!廠子進來了,我們也有打工的地方,那多好!”采訪中不少村民都說出他們的心聲。
衛東一位政府干部告訴記者,目前縣上已將衛東“四廠一院”老廠區的基礎上規劃為醫藥化工園區,同時省政府也將其批為省級重點區之一,預計園區占地4平方公里,包括現有廠房及生活住房38萬平方米。他們也在設計論證,利用當地青山綠水,別樣的民風、人文自然奇觀,打造紅色旅游線路,搞特色工廠、特色養殖業基地,吸引城里人、懷舊的人、獵奇的人、進城的三線人、研究工業史軍工史的人等前來游玩觀光。那位政府干部說:“目前衛東正納入城鎮一體化之中,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支持力度,昔日的‘小香港’的繁華景象不久又會出現在人們面前。”